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自然百科] 大熊貓秘笈之熊中異類

 ,  描述: 熊貓的偽拇指
本帖最後由 如意輪 於 2010-4-10 11:33 AM 編輯

山下傳來的聲音忽然改變林子裏的氣氛——折斷竹筍的喀嚓聲,接著是剝殼的窸窣聲、嘎吱聲,最後是珍珍大聲咀嚼筍心。它進食已好幾分鐘過去了。熊貓的嗅覺很敏銳,它是否會察覺我的存在,頓時消失無蹤呢?可是它不,它悄無聲息的轉往山頂。我先注意到它想逃,然後又欣喜欲狂的發現,它坐在一道薄薄的竹子屏風後面。它側身用前掌的鉤爪把竹筍扳過來,俐落的在基部將它折斷。然後它坐正,斜捧著筍,咬住筍殼,嘴往旁邊拉,前爪一邊轉,一邊往下扯,就把筍殼剝了下米,往旁邊一丟。它先咬幾口,筍心放在嘴角,像高速削鉛筆機似的,一會見就愈變愈短,不見了。它四下張望,又看見一根筍:從剝殼到咀嚼,一分鐘不到又吃完了。接著第三根,它的動作冷靜而井然有序,跟周遭環境和諧一致,但又非常流暢迅速,好像時間不多似的。

  
我看著它吃,對它的敏捷留下深刻的印象,前爪與嘴巴配合得天衣無縫,不浪費一個動作。進化使熊貓充分適應以竹子為食的生活。它們有第六根手指,一根強勁有力的加長腕骨,亦即橈側籽骨,具有大拇指的作用,處理竹筍或竹莖都極為理想,直徑僅幾分之一英寸的箭竹也難不倒它。食指與“偽拇指”的肉墊上有個不長毛的凹槽,竹莖就用這部位鉗住。熊貓典型肉食動物的齒列,已調整到適合壓碎與研磨堅硬的食物;它的臼齒與部分小白齒又寬又平坦。它的頭顱超乎尋常的寬闊,頭蓋骨上有一塊突起的骨頭,支撐有力的下鄂肌肉。熊豬是進化上的大成功,但成為食竹專家,也減少了它其他方面的抉擇。乍看之下,抉擇少或許使它比大多數動物更自由,但進化也削弱了它創新的精力,把它囚禁在生態環節上的一個定點,無法改變。珍珍術業有專攻,固然使我讚歎不止,但我也對整個熊貓物種歷史和它的無助,感到悲哀。它們已落入無情命運的掌握。

上面的文字摘自著名的夏勒博士的大著《最後的大熊貓》,熊貓吃竹子的情景和技能給他很深的印象和感慨。我也曾觀察過大熊貓吃竹子,無論是在野外自己覓取還是圈養中人類飼喂,它的手的靈活的一點都不象大型的食肉動物。

不用說,我們都不懷疑大熊貓是一種熊——它那肥胖笨拙的身體,它那短而結實粗壯的四肢,都有熊的特點。但是它是一種特殊的熊,不僅是它長了一張可愛的“貓臉”,更是因為它特殊的食性:它屬於食肉目,卻成了草食性的動物,而且專吃竹子。

在食肉目中,幾乎所有的動物是食肉的,例如我們最熟悉貓科動物中的老虎、獅子、猞猁等等。食肉目中的熊科在食肉動物中有點例外,是雜食動物,不僅吃肉,也吃植物性的食物。但大熊貓不是雜食性的動物,大熊貓的進食與這個目的名稱一點都不相符,因為它幾乎只吃竹子。吃竹子——就象吃甘蔗一樣,對人來說也許是小事一樁,但是對動物而言那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熊貓手指的靈活讓每個人驚異,雖然看起來它的動作笨乎乎的——它的掌那麼厚重卻能夠做這麼細緻的動作:它們像人一樣用“手”抓住竹竿,用明顯可以活動的拇指順著竹竿捋下竹葉,攢夠一把,一起送進口中。靈活的拇指與其他手指的相對是我們人類成功進化的標誌之一。我們保存了並且發展了我們靈長類祖先靈活的雙手。可是,為什麼大熊貓,一個適宜奔跑的後代可以如此靈巧的使用“手”呢?
跟我們人類不同,動物的指都特化了——食肉動物的指用於奔跑、戳、抓。青藏高原上的黑熊能夠前後爪並用,刨出一個深幾米的坑,從而找到水源,據說這個在荒漠上找到水源的本事任何動物都不比不上棕熊。寵物的貓和狗經人訓練後可以做很多野生貓和狗做不了的事情,按照人的指示用嘴叼來各種物品,或者後肢直立,前肢抬起來,做出種種動作。但它們永遠不會象人或者象大熊貓抓著食物自己送進嘴裏。

在四川臥龍大熊貓保護區的大熊貓博物館我們得以仔細看看大熊貓的手掌:它實際上有六個手指,除了在正常位置上的拇指外,它還有一個拇指——它有兩個拇指。人類中有極少數的人從母親腹中落生也長著六個手指——也是長了兩個拇指。但是那個多的拇指是不正常的,多餘的,而且在以後的日子裏它不起任何作用,甚至是非常礙事,影響美觀的。但是大熊貓的多出來拇指——第六指,是有用的。而且沒有這第六指大熊貓就不成其為大熊貓——它不能靈活自如地抓握竹子,不可能以竹子為生;它也沒有了憨態可掬的動作和神態,甚至連它現在的樣子也要打打折扣——肯定不如現在招人喜歡了。

從解剖學來看,熊貓的拇指根本就不是手指——跟人多出來的第六指完全不同。熊貓的拇指是由籽骨構成。籽骨是長在腕中的一個小塊骨頭。但熊貓的橈籽骨比通常的增長了許多,其長度與真正的掌蹠骨差不多。這個多出來的的拇指——橈籽骨支撐熊貓前爪的肉墊,另外五個指形成另一個肉墊的輪廓,兩者一起形成熊貓能夠抓握活動自如的手掌。熊貓的拇指不僅有一塊骨頭來增加力度,而且還有一些肌肉來保持靈活性。這些肌肉象橈籽骨一樣從一開始就存在。它們是重新改型後用於新功能的解剖結構。橈籽骨的內收肌(牽拉橈籽骨與真正指分開的肌肉)有一個拗口的名字,“拇指長內收肌”。在其他食肉類中,這塊肌肉牽拉第一指,即牽拉真正的拇指。在橈籽骨與真正的的指之間,伸展著兩塊肌肉,它們把橈籽骨“拇指”拉向真正的指。從其他食肉動物中的解剖結構中,我們也可以找到熊貓的這種奇特構造的線索:大熊貓最近的親戚普通的熊和浣熊,比其他食肉動物更經常的用前肢來抓握東西。熊貓要感謝它們的祖先使用後肢站立,從而進化出極大的進食的靈活性。而且,普通熊的籽骨已經擴大一些了。

在多數動物中作為牽拉橈籽骨的肌肉,熊貓只用來連接真正拇指的基部。但是普通熊的長內收肌連接在兩個腱上,其中一個腱像大多數食肉動物一樣,陷在拇指的基部,另一個腱連在橈籽骨上。“因此活動這一構造(功能全新的指)的肌肉系統無鬚根本性的改變,因為在熊貓的最近的親戚的爪中,條件已經具備。而且,熊貓前爪的肌肉系統改變的事件順序,只不過是這塊橈籽骨在解剖結構上的肥大。”

有一個科學家說過,大自然是最優秀的修補匠,而不是高超的發明者。熊貓的拇指決不是上帝的產物——不是上帝安排一個食肉動物的後代改吃竹子後又給了它一副對付竹子的工具!經歷了若干年、經歷了許多的一步又一步,吃肉的熊成了吃竹子的大熊貓。因為吃竹子,大熊貓長了六個手指。

由於適應咀嚼竹子——而不是象它的祖先以及它的近親熊類吞咽食物,它們臉上的咀嚼肌肉得到了長期的鍛煉,代代相傳到今天它們的臉顯得格外豐滿。與此相關,那些支撐咀嚼肌肉的骨骼也不同與熊——左右下頜骨在前面牢固的癒合成一體,每塊下頜骨格外的強大,顴骨寬扁,頭頂骨上有高高隆起的矢狀棱脊。這種頭骨結構才能夠附著咀嚼有力的強大的咬肌和顳肌。

為了適應吃竹子,熊貓的牙齒也與熊不同:沒有猛獸切割肉體的尖牙利齒,它的三對門牙不發達也不能撕扯切割——它們吃竹子跟人一樣是用後面的臼齒咬斷,而不是靠的門牙切斷。曾經用來食肉的襲齒也就變成上頜兩顆下頜三顆的臼齒樣的形狀——不僅磨面異常的寬大,而且齒根也增強加長。這樣的牙齒與強有力的咀嚼機合作使得熊貓咬竹莖不費力氣。雖然它的牙齒很早就與食肉類牙齒分道揚鑣發展了,但是它的臼齒上的磨面明顯的有坑坑包包的輪廓,說明它們多少還是保存了祖先食肉的痕跡。


轉載臥龍保育區研究發報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1

評分次數

  • dxb

唔睇都唔知原來大熊貓有6隻手指
而家內地對大熊貓保育真係做得好好~野生大熊貓嘅數字不斷上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