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散文分享] 理解父母

那首從內地春晚傳出後唱遍神州的《常回家看看》裡是這樣描述家裡的情景的:「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工作的事情跟爸爸談談。」在大眾語境裡,嘮叨幾乎成了媽媽的代名詞,有一位對此感到頭痛的女士向心理專家求助——怎樣才能讓媽媽放寬心情少為我操點心呢? 專家的回答是:不要期待母親改變生活,也許對母親來說,為兒女擔心,正是她健康活著的內心動力。若孩子能聆聽母親的教誨,珍重母親的建議,母親就可以保持她特定的心理角色,這會有利於她的健康。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神經系統的衰老使得老人比較容易焦慮和煩惱,他們身體的這種改變是不可逆的,作為孩子應當去適應他們。如果總希望父母像年輕時那麼開闊和睿智,是不現實的。不希望父母變老,並將這種情緒投射給父母是不恰當的。 媽媽養育了孩子,孩子是她生命裡重要的一部分,但決不是全部,媽媽應當有她自己的生活。媽媽愛嘮叨,不少人還可以理解,如果換成了媽媽想要再婚,孩子該如何對待?那位叱吒風雲的邱吉爾給出了一種答案。邱吉爾二十五歲時,他母親詹妮打算再婚——她要嫁給一位二十五歲的男人。在一片反對聲中,邱吉爾握著媽媽的手說:親愛的母親,就算全世界都反對,我也會站在您這邊。在兒子的鼓勵下,詹妮披上了婚紗。不幸的是,這段婚姻沒有維持多久。十多年後,具有卓越才能的邱吉爾已經躋身政壇,六十歲的詹妮準備第三次結婚。此刻,邱吉爾的反對派罵他是個「蕩婦的孽種」。考慮到兒子,詹妮猶豫了,但邱吉爾再一次握著媽媽的手說:親愛的母親,如果要我在我的仕途和您的幸福之間作選擇,我心甘情願地選擇後者,因為只有媽媽幸福我才可能幸福。和上次一樣,在母親的婚禮上邱吉爾站在母親身旁,她的另一邊是比兒子還年輕的三十六歲的新郎。 邱吉爾的膽識是令人震撼的,一位山東小朋友曉星的故事也能夠給我們以啟發。曉星是個活潑可愛的女孩,我多次在電視裡見過她表演,如今,她已經是三年級的小學生。她媽媽很支持她參加文藝學習和演出,爸爸則認為此類活動過多會妨礙她升學,兩個人產生分歧,互相不搭理,甚至打算分開過日子。見到這種情況,曉星心急如焚,她想出個聰明的辦法來化解父母之間的矛盾。一方面她加倍努力學習,證明上學和演出可以兩不誤;另一方面她悄悄地用爸爸的手機向媽媽發短信,用媽媽的手機向爸爸發短信,深情的話語都是檢討自己態度生硬。她還自編自演了一個希望家庭和睦的節目向公眾演出,爸爸媽媽看到後都感動得流淚,他們重歸於好。 「百善孝為先」,時下,講「理解父母」可能更為恰當。父母養育了我們,保護了我們,寬宥我們的愚蠢、冒失、衝動和無知,我們闖了禍,往往是他們為我們收拾爛攤子。但父母都不是聖人,不是超人,他們也有弱點,也有過失,特別,可能有那麼一天,他們會不聰不明,不但不曉得嘮叨,更不會做飯,甚至只能坐在輪椅上,或躺在床上,我們該如何善待他們?孔子講「色難」,意思是侍奉父母並且和顏悅色地來做是難得的。理解父母是人生的必修課,我們每個人都該把它上好,惟其如此,我們才能了解自己的來源和歸屬,才談得上有起碼的自知之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