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旅遊資訊] 它山堰

    它山堰,位于鄞州區鄞江鎮它山旁,它與國內的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合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山堰始建于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全長134.4米,高約3.05米,寬4.8米。堰面全部用條石砌築而成,堰身為木石結構,有逾抱大梅木枕臥堰中,歷千余年不腐,被稱為“它山堰梅梁”。

    它山堰堰體傾斜度、粘土夾碎石層、堰體平面布局以及多級護理消能防衝方式,創造了我國古水利工程的奇跡。其中前兩項為全國古水利工程之首創,比國外同類技術的運用早200多年。它山堰工程,歷經1160余年風霜雨雪和洪水衝擊,至今仍基本完好,繼續發揮阻鹹、蓄淡、排澇功能。 堰周圍至今尚有回沙閘、測水尺、它山廟、“片石留香”碑等遺跡。* t' \9 V: A' X& v& |
    石級。堰身木石結構,相傳有大梅木枕臥堰中,歷千余年不朽,稱它山堰梅梁。 tvboxnow.com, q# X! M0 O- d, F4 c- z

    堰係阻鹹引淡的渠首工程。斷截鄞江,上遊樟溪水經此引流,一路入南塘河,經洞橋、橫漲、北渡、櫟社、石碶、段塘經南城甬水門,注入日、月二湖(日湖已湮沒),復經支渠脈絡,供城市之需;一路北入小溪港至梅園、蜃蛟。兩路水經支脈分流貫通鄞西平原諸港,灌溉七鄉農田數千頃(今受益農田24萬畝)。堰設計周詳,結構奇特,建造精密。澇時水流七分入江、三分入溪;旱時七分入溪、三分入江。內外河間、南塘河下遊,築烏金、積瀆、行春三碶以啟閉蓄泄。tvb now,tvbnow,bttvb& B8 L: y4 p# h7 E$ h1 a7 t( B
    約1068年(宋熙寧元年)縣令虞大寧建風棚碶于北渡附近,1242年(宋淳祐二年)郡守陳愷為防內港淤積,于堰西北150米處建迴沙閘。因古河道變遷,已成遺跡,現存露于古河道上四根槽柱,西首第二柱鐫則水尺,並刻量測水位尺度作泄蓄標準,第三柱刻迴沙閘三字,石柱兩側鑿有閘槽,以按放閘門。1255年左右(宋寶祐間)刺史吳潛置三壩于鄞江鎮東(距堰裏許),一瀕江,一瀕河,一介其中。存瀕河一壩,1924年于此重修,石築洪水灣塘,長302米,高4.16米,塘呈弓形,凹溪凸江,隔于光溪與鄞江閘,為它山堰第二道分道排洪堰塘。1987年新建洪水灣排洪閘,原堰塘仍存遺址。另有官塘、狗頸塘等。至清末民初,配套工程增至九壩、五堰、十三塘。建國後整治舊碶、堰、塘,更臻完美。tvb now,tvbnow,bttvb. P8 Y/ b/ b* q- d/ U, e& a
    它山堰與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同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千余年,歷經洪水衝擊,仍基本完好,仍然發揮阻鹹、蓄淡、引水、泄洪作用。海內外研究此堰者頗多。1982年6月,鄞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2月28日,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M6 I; }% s5 P) X( V) u! Ptvb now,tvbnow,bttvb     交通:寧波汽車南站乘往鄞江鎮的中巴即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