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9日宣布,法國科學家塞爾日‧阿羅什(Serge Haroche)與美國科學家大衛‧維因蘭德(David Wineland)獲得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9 ?1 D% i% e5 y: p
% r4 ]+ q% F a# Y- H 新聞背景:最近5年來諾貝爾物理學獎歸屬回顧
+ E6 l' _) y$ F1 k公仔箱論壇
" L: A; @, `6 ?5 j% p 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體物理學家薩爾‧波爾馬特、美國/澳州物理學家布萊恩‧施密特及美國科學家亞當‧里斯,表彰他們“通過觀測遙遠超新星發現宇宙的加速膨脹”。7 h& P a) ?9 {1 I; E
* B9 C# v, }' L8 k- g/ n" `tvboxnow.com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以表彰他們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
3 Q& l R4 O! G9 q: y
" _3 k% G+ m1 S) ]2 l/ Ktvb now,tvbnow,bttvb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高錕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于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博伊爾和史密斯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傳感器。7 W1 @ C' m; n1 @0 ]; n
9 k; ]4 x: e( J( J& C" p/ z 2008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美國科學家南部陽一郎和兩位日本科學家小林誠、利川敏英。南部陽一郎因為發現次原子物理的對稱性自發破缺機制而獲獎,日本科學家小林誠、利川敏英因發現對稱性破缺的來源而獲此殊榮。tvb now,tvbnow,bttvb. s& Z# t5 r r7 S
3 [# V5 D& }, P) T1 d+ e 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法國科學家阿爾貝‧費爾和德國科學家彼得‧格林貝格爾分享。這兩名科學家獲獎的原因是先後獨立發現了“巨磁電阻”效應。
2 I6 g1 a. Y5 a& }; }0 S2 V, htvboxnow.com* j# Q2 ?9 y8 j
歷史上曾有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高錕等六名華人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