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 T! G- {+ w8 H
tvb now,tvbnow,bttvb' E2 j* s) M( o! B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7 P: {& C) H; m# U
) u3 H1 V- ^, o8 w5 G1 d" E死胎是少數婦女心中永遠的痛,她們往往也想知道自己何時能再孕育下一胎。《刺胳針》最新研究指出,比起死胎等待2年以上,死胎後1年內懷孕並不會增加下一胎死胎、早產等生產風險。無參與該研究的美國兒童醫院研究所Mark A Klebanoff則強調,臨床上還要考慮其他因素。
8 \) n2 i3 t5 w: F6 ^1 i0 _+ Q$ D, P4 Q; w1 J; I I4 r% B, w
活產後至少等待2年 死胎沒有適當建議
2 j8 g3 G: D( A$ D$ p$ z6 a公仔箱論壇* m$ ^5 b6 A+ o2 s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婦女在分娩後至少等待2年再懷孕,如果是自然流產或人工流產,則應等待6個月。然而,由於缺乏研究證據,因此沒有死產後最佳懷孕間隔的建議。
4 ] c+ d0 f5 ]# a7 ^# }公仔箱論壇
% y( @8 ~$ ^1 N" e* B6 N! Y" ntvb now,tvbnow,bttvb《科學日報》報導,團隊分析芬蘭、挪威和澳洲3個國家37年(1980-2016)的出生記錄,調查懷孕間隔和隨後生產的風險。該研究僅納入單胎懷孕,以及懷孕至少22周以上夭折的胎兒。懷孕間隔則指從上次死胎分娩至下一胎懷孕時間。研究中,曾死產的母親有14,452名,與3個國家中活產的1,654,289名孕婦進行比較。tvb now,tvbnow,bttvb1 U0 }# D9 e5 O, ?
8 \7 T8 y( ?7 v* J' v) g) T0 k/ Vtvb now,tvbnow,bttvb死胎後1年內分娩 不增加生產事故風險
. Y, `1 S: L6 g* Q4 q5 E5 `tvboxnow.com公仔箱論壇$ S \& P0 ]; Q: Y1 u6 O* Y8 R
《路透社》報導,研究顯示,在14,452名曾死產婦女的下一胎中,其中14,224名(98%)正常分娩,2,532名(18%)是早產兒,1,284名(9%)是胎兒小於妊娠年齡。其中,在228例死產(佔總出生人數2%)中,201例(88%)為早產兒,27例(12%)為足月死產。
9 b) C+ n" h! F公仔箱論壇- f: V6 I' N# q) e
研究指出,死產後較快分娩相當常見。死產後,9,109名(63%)女性在12個月內懷孕,其中5,393名(佔所有分娩37%)在6個月內懷孕。研究人員德克薩斯州A&M大學教授Annette Regan表示,比起死胎後等待24-59個月,死胎後婦女再次懷孕間隔短於12個月,與死胎、早產和胎兒小於妊娠年齡等生產風險增加無關。
) @9 J! B" V% M$ N
# F4 S- y: C2 f6 U+ R公仔箱論壇針對死產和活產後有不同的懷孕間隔建議,Regan表示,目前機制未明,但過去研究提出一些假設,例如分娩後婦女需要時間復原,如果短期內懷孕恐無法提供胎兒足夠營養,增加生產風險。然而該營養缺乏的現象卻不會發生在死胎婦女身上,可能是原因之一。
3 n$ G) Q# M( Q6 W2 A: O- E- ]# k! p$ }" J
不只考慮懷孕間隔 媽媽心身都要注意
4 E" L0 Q: v6 _tvboxnow.com
+ {) G; N* u- }. T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母胎醫學專家Cynthia Gyamfi-Bannerman評論時表示,這研究對於死胎婦女或者死胎後意外懷孕的媽媽而言,能比較放心。/ n; Q# E0 c$ V" Q9 j; I! D
tvboxnow.com4 l3 {" \ s; K) \
然而專家也持不同意見,認為不應執著在懷孕間隔。美國全國兒童醫院研究所Mark A Klebanoff告訴《BBC》,臨床上建議,應多考慮女性健康狀況、年齡以及她對家庭組成的理想。特別是婦女在失去胎兒後,心理上是否準備好再次懷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