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梁文道的一篇好文, 值得一看


. C; E9 _: I+ R$ g  R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Z9 x* h: ?) Y% A- J7 B; Y9 `, }5 ~2 Q! G. S8 F: Q& D" `
公仔箱論壇0 z/ w0 ~( J! i: P" `

當我第一次和大陸的朋友聊起馬克思,我就覺得有點不對勁。他們說的那個馬克思真是我們所知道的馬克思嗎?德國人馬克思怎麼會說出“人定勝天”這一類的話呢?莫非還有一位姓馬名克思的中國人,只是我不知道?後來我才曉得,原來接受馬列主義教育不一定就得讀過馬克思的原典,即使是讀,也可以擇章摘句,片斷零碎地讀。

! F- g+ a% }1 K
馬列主義教育的重點並不在於讓大家親自體會馬克思和列寧原著的意義,而在於圍繞著它們生出一套信仰,一套價值觀,以及分析世界萬事的框架。或者用皮耶·巴亞德(Pierre Bayard)的說法,大陸馬列主義教育的結果是一座“虛擬圖書館”。它的目的是要維持一個具有共識的空間,讓實體的書籍被虛構的書籍所取代。在這種文化脈絡下,書籍,不論是否閱讀過,會形成第二種語言,透過此語言我們可以和自己對話,與他人溝通,在有衝突時捍衛自己。tvboxnow.com3 X/ W# h7 c) O$ ~. b
巴亞德就是《如何談論你還沒讀過的書》的作者。這本書我前年還特別在此談過,而且是在呼應該書精神的情況下不讀而談。後來才總算看到了英譯本,而且中譯本也都出來了(先上市的臺灣版把書名改成《不用讀完一本書》,盡失原書的機巧聰明,但願接下來的大陸版可以忠實一點),不妨乘機再說兩句。這本書的確是聰明的,一方面教人不用讀書,另一面卻引經據典地提供不讀書的理由,因此免去了反智的指摘,為不讀書卻又誇誇其談的風氣添上很有書卷味的辯護。更聰明的地方,是巴亞德挪用了不少“接受美學”等評論界熟悉的理論,加以改造,將文學注釋的傳統擴大為書籍閱讀的傳統,於是就好像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主張。例如“虛擬圖書館”這個說法,它其實是文學史裏的常見現像:對杜甫的詮釋傳統變得比杜甫本身還大,乃至於一談杜詩就免不去苦攻格律,眉頭深鎖的刻板印像。久而久之,連很多在中學時期只背過幾首杜詩的人也都能似模似樣地比較李杜之別,靠的就是這所虛擬圖書館。
/ D: }; z# [3 {3 c. D巴亞德不只把這個現像應用在一切種類的書籍上,他更要指出認識這些詮釋傳統才是最重要的文化修養,比真正讀過原典還重要。換句話說,你可以指摘別人只知道“看不見的手”,卻不細讀亞當·史密斯的道德哲學,但你不得不承認看不見的手已經成了亞當·史密斯的招牌。假如你精研《國富論》,卻不曉得一般人提起亞當·史密斯的印像是甚麼,不知道傳媒裏頭借用看不見的手這個比喻時的作用是甚麼,你就算不上是一個有文化修養的人。至少,你不具備足以與人溝通的修養。巴亞德言之成理。只不過我是在真正讀過《如何談論你還沒讀過的書》之後,才曉得他果然有理。
' t. n) ^0 w0 L3 ^
意味深长 啊
Thank you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