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香港電台 古今風雲人物 - (402) 萬曆帝 (七) - 三大征之禦倭援朝 - 03-02-2018

 ,  描述: 【節目主持】:張偉國、羅永生

每集會介紹古今中外的已故人物,透過這些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加深大家對歷史的認識。
【節目主持】:張偉國、羅永生
【檔案格式】:mp3, lrc
【檔案數目】:2
【下載方式】:直接下載
【檔案容量】: MB
【下載連結】:

萬曆帝 (七)︰三大征之禦倭援朝

萬曆二十年,明朝大軍討伐寧夏總兵官哱拜反叛臨近尾聲的時候,東北方的朝鮮國出現重大事故,逼使明朝介入一場曠日持久,消耗非常巨大的戰爭。這場戰爭就是歷時七、八年的萬曆朝鮮之役,朝鮮或韓國史書上稱為「壬辰倭亂」,而日本史書上則稱為「文祿・慶長之役」。

萬曆朝鮮之役的發生,是由於當時掌握日本軍政實權的「太閤大臣」豐臣秀吉(日語讀法:Toyotomi Hideyoshi)為了擴張勢力,派遣十六萬大軍、號稱二十萬,由大將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率領,渡過對馬海峽,侵略朝鮮國,試圖兼併朝鮮之後,再進侵明朝,達成其統治天下的野心。朝鮮國對突然來犯的日本侵略,措手不及,日本軍勢如破竹,連續攻陷首都漢城(今首爾)及西京平壤,短短一、兩個月內,朝鮮國土幾乎全部失陷,國王李昖(音松,韓語讀音為:Yi Yeon)逃亡到鴨綠江邊的義州,不斷派使臣向明朝求救。明朝大臣對出兵救援朝鮮有所顧慮,但萬曆帝一錘定音,決定出兵,並且徵調大將李如松,從寧夏前線趕赴朝鮮指揮作戰。

明朝援軍趕赴朝鮮救援,朝鮮軍民士氣大振。萬曆二十一年年初,李如松率領明朝援軍擊敗日軍將領小西行長,收復平壤,取得首戰勝利。其後明軍在碧蹄館受到日軍將領立花宗茂、小早川隆景襲擊,明軍慘敗。李如松改變策略,焚燒日軍糧庫,削弱日軍實力。同時,宇喜多秀家為首的日軍攻打幸州山城時,遭遇朝鮮將領權慄的抵抗,損失十分慘重。日軍節節敗退,被迫退至釜山。朝鮮水師名將李舜臣亦在慶尚道、全羅道沿岸牽制日軍戰艦,對日本本土與朝鮮之間的連絡構成極大威脅。日軍在海陸受挫的情況下被迫與明朝議和,明朝派使者沈惟敬到日本大阪與豐臣幕府談判,豐臣幕府提出七項要求:

一、迎明帝公主為日本皇后;

二、發展勘合貿易;

三、明日兩國武官永誓盟好;

四、京城及四道歸還朝鮮,另外四道割讓於日本;

五、朝鮮送一王子至日作為人質;

六、交還所俘虜的朝鮮國二王子及其他朝鮮官吏;

七、朝鮮大臣永誓不叛日本。

沈惟敬擅自答應了這七條,卻對同行的明朝使者謝用鋅、徐一貫等人詐稱豐臣秀吉已同意向明朝稱臣,請求封貢,並撤回侵朝日軍。於是在文久四年,即1595年5月,達成協議。萬曆帝得到日本願意稱臣納貢的「協議」,非常高興,派使者冊封秀吉為「日本國王」。秀吉認為明朝此舉是侮辱日本,再次發動戰爭,這一年是萬曆二十五年、日本慶長二年,公元1597年,因此又稱「慶長之役」。

萬曆帝見日本反覆,再次出兵支援朝鮮,以麻貴為備倭總兵官,統率南北諸軍;以山東右參政楊鎬為僉都御史,經略朝鮮軍務,並以兵部侍郎邢玠為尚書,總督薊、遼、保定軍務,經略御倭。明、日雙方在蔚山僵持,而朝鮮名將李舜臣在麗水附近的鳴梁海戰中,擊敗日軍水師主力,使戰局扭轉。

在兩軍對峙之際,慶長三年(1598年)7月,豐臣秀吉病逝,日軍無心戀戰。11月,明朝與朝鮮聯又在露梁海戰中大敗日軍,雖然李舜臣在戰爭中陣亡,但日軍受到重創,被迫全部撤退回國,慶長之役結束。文祿・慶長之役中,豐臣氏及參與戰鬥的藩主消耗了極大的財力,而德川家康由於留守日本本土,並未參戰,因此實力得以保存,為之後取代豐臣氏奠定了基礎。明朝亦因為出兵援助朝鮮而元氣大傷,朝廷財政緊絀,需要增加賦稅,百姓承受更沉重府擔,而明朝對遼東女真部落難以兼顧,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乘機坐大。
本帖隱藏的內容需要回復才可以瀏覽

使用 Megaupload時,會出現空白頁問題: 只要在空白處點選滑鼠右鍵; 編碼>>其它>>Unicode(UTF-8)
日本皇后
thanks
多谢分享
good to see that
thank you !!! .
thanks
thanks
Thank you very much !!!
Thank you
thanks
thanks
thank you very much
古今風雲人物 - (402) 萬曆帝 (七) - 三大征之禦倭援朝 - 03-02-2018
thank you very much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