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香港電台 古今風雲人物 - (284)朴正熙 (十一) - 韓日建交 - 24-10-2015

 ,  描述: 【節目主持】:曾卓然、羅永生

每集會介紹古今中外的已故人物,透過這些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加深大家對歷史的認識。
【節目主持】:曾卓然、羅永生
【檔案格式】:mp3, lrc
【檔案數目】:2
【下載方式】:直接下載
【檔案容量】:26.65 MB
【下載連結】:

朴正熙 (十一)︰韓日建交

變身為民選總統的朴正熙,較之昔日李承晚、張勉等政府在對外交政策上最大的改變,就是在對日態度上的變化。由於韓國剛擺脫日本殖民統治才十餘年時間,國民普遍對日本仍抱有極大的憎惡情緒。加以李承晚是著名的3.1獨立運動領導者,在其任總統期間,大韓民國奉行反日外交政策。所以,朴正熙上台掌權後,要確立新的對日政策存在相當難度。朴正熙認為若國家繼續抱仇日情緒來制定對日政策是不合時宜,要善於適應不斷變化的政治現實。但韓國人民並不是那麼善於適應,他們對日本政府的強烈不信任仍然根深柢固,這使剛當選總統的朴正熙欲正式開展韓日建交談判變得舉步維艱。

日本殖民統治朝鮮半島的三十六年,幾乎造成朝鮮文化滅絕與經濟破產。1910年,正是朝鮮被吞併之年,日本統治者徹底摧毀了朝鮮的教育體制與傳統,殖民政府焚毀了大約四百萬冊朝文書籍,除個別學校可保留以朝鮮語授課外,所有中、小學校都改用日文授課,使用日本殖民政府所頒佈的教科書,以培養新一代效忠日本的半島人(即韓裔日本人)。當時朝鮮半島境內唯一的正規大學──漢城帝國大學裡來自日本的學生,竟比韓裔學生多出兩倍以上。

1920年前後,朝鮮只有三家韓文報章(分別是《東亞日報》、《朝鮮日報》、《中央日報》)能經日本殖治者嚴格審查而出版。到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這三家韓文報章亦勒令停刊。此後,直至朝鮮光復,再也沒有任何韓文刊物獲准發行。

伴隨着國土淪陷而來的是農業生產與社會經濟的破壞。在日本殖民統治期間,大約有一萬平方公里的農田被日本統治者攫為己有,迫使過百萬失去耕地的朝鮮農民大規模向中國東北地區遷移,以尋找生機。到1933年,日本把占年總產量達百分之五十以上的120萬噸大米向日本本土出口。而在二次大戰期間,朝鮮半島成為日本戰爭軍需用品的主要生產機地。據後來的資料顯示,到1945年,共261萬名朝鮮工人被徵召到日本人的礦廠、軍工廠工作,其中超過65000人死於過度勞累、饑餓和虐待等。另外,亦有超過37萬名韓國人被徵召入日本皇軍服役。最後,有15萬人死亡或失蹤。

而戰後,日本在美國的支持下,不但逃過發侵略動戰爭的審判,更迅速復興。在韓戰期間,當韓國人民犧牲生命的時候,日本人卻取得了經濟復甦和繁榮成就。對當時的情景,有些韓國人心酸而一針見血得指出:「美國做買賣,日本拼命幹,韓國忙大戰。」到1952年在美國政府的敦促下,韓日正常化談判曾經着手進行,但由於當時李承晚政府強烈的反日情緒,談判無疾而終。

1964年初,南韓政局相對穩定後,朴正熙政府主動重新恢復韓日建交談判,但由於國民仍有着強烈的反日情緒,為防止消息外洩,阻礙進度,起初談判一直是秘密進行。至1964年3月,當時執政民主共和黨主席,前韓國中央情報局局長金鐘泌與日本交換韓日關係正常化秘密備忘錄的消息被證實後,為當時韓國政局帶來極大的震盪。第二天早上,大批學生湧上漢城街頭,舉行了自李承晚倒台後最大的示威活動。漢城大學、朝鮮大學、延世大學的學生,燒毀了國家元首(即朴正熙)的模擬像,另外一批學生則扛着一具模擬棺材,表示要「埋葬國家主義的民主」這句話正是當年朴正熙一貫倡導的國家目標象徵。學生投擲石塊與揮舞警棍的防暴警察發生嚴重衝突,幾十名學生受傷和34名學生領袖被補。3月25日,學生們又向青瓦台進發,並靜坐示威,要求與朴正熙見面,以表達學生對韓日建交的看法。雖然,後來朴正熙與外交部長接見了十一名學生代表和數位大學校長,但雙方未能達成一致看法。稍後更出現了由在野黨、文化宗教團體的二百名代表組成的反對對日屈辱外交國民鬥爭委員會,堅持反對與日本建交談判。1964年4-5月間,南韓仍有零星示威發生。5月20日,當學生們聽到殅一權總理在聲明中說,他將把韓日京判作為首要任務時,本來已經相對平靜的局勢又被淚起軒然大波。投擲石塊、拳腳交加的學生示威,又再在漢城、釜山等大城出現。過千名學生被捕。由於政治原因,1964年韓國的大學都提早放暑假,讓大學生返回鄉。最後朴正熙政府只好通過在首都漢城的非常戒嚴令(1964年6月3日)而維持了局面。朴正熙堅持當時政治現實是一個放下武器、握手言和的時期,日本就像一隻從戰爭灰燼中騰空的飛鳥,一下子成了亞洲首要經濟強國。要使韓國在經濟上強盛起來,必須把仇恨抛在腦後,盡快實現韓日邦交正常化,應該走向一個使兩國都受益、和睦的新時代。

韓日兩國就關係正常化問題,經過年多的談判,終於在1965年12月18日,簽署了正式協議。內容件包括一項基本的兩國友好條約,五項有關經濟合作,韓僑在日本的合法地位以及歸還日本殖民時期(以送贈、租用等理由)從朝鮮半島運往日本本土的藝術品的協議。而當中最重要,朴正熙最重視的是,日本同意向韓國賠償三億美元,並提供兩億美元的貸款,並答允在往後十年內提供總值超過三億美元的商業信用貸款。朴正熙一力推動的韓日關係正常化,在當時韓國國內可謂贊成者少,反對者多。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韓國人民才開始漸漸認識到朴正熙的決定是較具前瞻性的。(據後來當上韓國總統的金大中回憶,當時若干較為開明的政治家,如他本人和金泳三,其實是不反對日韓建交的。)

姑且不論東北亞地區安全和拉近與美關係等軍事戰略利益,單就與日建交為韓國帶來的經濟利益一項,其成就便不能小視。據統計,從1965年韓日關係正常化到1973年,日本向韓國提供了7.4億美元商業貸款和4.16 億美元政府貸款。1971年,日本在韓投資額為4200萬美元,佔當時韓國總投資的35.4%,1979年,上升至5.9億美元,佔總投資的58.8%。日本不僅取代美國成為韓國獲取外國貸款的主要來源,而且也是韓國引進新技術和進行對外貿易的主要伙伴。

最後,值得一談的是,韓日關係正常化過程中,最大的政治受害者便是民主共和黨主席,朴正熙的姪女婿金鐘泌。他於1964年3 月被朴正熙委派主持與日本的秘密磋商,事件洩露後,激起了國民的激烈反對。在4月25日舉行的民主共和黨內務會議上,金鐘泌成了代罪羔羊,部份黨員要求金鐘泌辭去黨主席職務,以平息國內社會對民主共和黨,以致朴正熙本人的不滿情緒。最後,逼於現實政治需要,金鐘泌只好辭去黨主席職位,而獲朴正熙安排,去美國哈佛大學進作訪問研究。成為韓日建交過程中的最大輸家。

解決了韓日建交這個棘手難題後,朴正熙成功提升了韓國在亞洲以至全世界的外交地位。從1964年至1970年代朴正熙次出訪歐洲和亞洲各國,例如:1964年訪問西德,1965年再度訪美,以尋求更多的外國援助與商業貸款。在亞洲方面,1964-66年間,朴正熙更先後派遣超過45000名韓國軍人以支持南越政權以抵制北越來犯。1966年朴正熙更一口氣訪問了馬來西亞、泰國和台灣等國家與地區,為吸引資金與開發經濟合作項目帶來了一定的成果。
本帖隱藏的內容需要回復才可以瀏覽

使用 Megaupload時,會出現空白頁問題: 只要在空白處點選滑鼠右鍵; 編碼>>其它>>Unicode(UTF-8)
thanks
thank you very much
good to see that
多谢楼主同我哋分享新一期嘅《古今风流人物之韩日建交》!
thank you
Thanks for sharing
古今風雲人物 - (284)朴正熙 (十一) - 韓日建交 - 24-10-2015
thank you very much
thanks
Thanks for sharing
thank u for shrinag
thank you
thanks
Thank you very much
Democracy and Science in 瓷器 are blocked by a 派對 greatly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