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k, t5 c! y# K+ ^! Y e強硬鷹派的博爾頓出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17個月內,被指想在各地煽起火頭。 資料圖片
% @( K9 d8 q/ ]
/ s5 f W3 N( Z公仔箱論壇【互不咬弦】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前日離職,結束僅17個月的任期,原因除了總統特朗普口中的意見分歧,據報還有博爾頓經常硬推自己一套,而導火線是特朗普早前宣佈「已死」、美國與阿富汗武裝組織塔利班的和平談判,博爾頓被指在此事贏了戰役輸了戰爭。
: H7 s" L: W6 K, v |tvboxnow.comtvboxnow.com) L! _( N4 T2 K5 s, e
tvb now,tvbnow,bttvb4 _6 j3 T Y1 J: r6 A1 Z5 o; b
特朗普周一晚到北卡羅來納州為眾議院補選的共和黨候選人助選,據報在臨行前的下午將博爾頓召到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告知他有政府官員認為他向傳媒訛稱副總統彭斯亦反對華府與塔利班和談,藉此壯大以他為首的反對和談派聲勢,但博爾頓否認放料。和談由國務院主理,而博爾頓素與國務卿蓬佩奧不咬弦。 tvboxnow.com) O( a+ d. [4 p1 _& L" |
* |: z1 I/ m1 t3 U, I* B& r8 B( d+ ^. Utvboxnow.com
% _: X# `9 ~3 W$ V# {3 F* J& Atvb now,tvbnow,bttvb . S3 ~ @" V, x
tvboxnow.com5 f3 V1 y/ ~9 q, x
* u: ^+ q Z6 G8 o; x: s _
- D! \# r9 x3 }; s' @+ Jtvb now,tvbnow,bttvb
9 A2 U6 c# e. ?( P) ~4 A% A7 D) ]tvb now,tvbnow,bttvb拒上電視為阿俄政策護航
A' Q- l! Y& L1 W6 o6 O《華盛頓郵報》引述的華府高官指,特朗普又在會上透露對博爾頓累積數月的不滿,包括對方定期聯絡國會議員,嘗試經議員向特朗普推銷他希望實行但特朗普拒絕的政策;許多博爾頓親自挑選的國家安全部門官員,無端與同事對抗;彭斯與署理白宮幕僚長馬爾瓦尼向特朗普投訴博爾頓越趨粗暴、自我,蓬佩奧和財長姆欽就指他沒在輔助總統;加上博爾頓數周前開始拒絕上電視為特朗普的阿富汗及俄羅斯政策護航,令特朗普覺得他不忠心,背棄團隊。
! x! ^9 f0 y6 W; B9 K# B8 ztvb now,tvbnow,bttvb6 t$ L$ I# @5 I* R: o5 N; ], D
據報特朗普表明心迹後,博爾頓主動請辭,當時特朗普的回應是「明天再談」。有了解博爾頓想法的人指,博爾頓會後思索了數小時,認為特朗普並無哀求他留下,而他已受夠,於是翌日早上就派人遞辭呈給特朗普,內容只有兩句「特此辭職,即時生效」,不帶藉口,之後特朗普就在社交網站Twitter宣佈博爾頓已被他「革職」。 a9 i2 o1 n% r/ Q
/ Y) C3 n6 |/ X% Ntvboxnow.com其實,博爾頓與特朗普的對外政策分歧一直存在,特朗普接觸北韓領袖金正恩、從敍利亞撤軍、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示好、表示願與伊朗總統魯哈尼會面等相對溫和的做法,統統遭博爾頓反對。特朗普最近數月開始私下抱怨博爾頓,並詢問朋友和其他顧問有否替代博爾頓的人選,儘管未在公開場合表達不滿。公仔箱論壇4 C- f1 G1 R* |8 o" W' T
% x, u8 b: ^: P- g" [9 @8 Z/ V
蓬佩奧稱對離職不感意外
X* A$ `; w/ S4 s- A; K2 I2 M公仔箱論壇特朗普反而在應博爾頓倡議取消與阿富汗總統和塔利班代表在大衞營的密會、叫停和談後,才與博爾頓攤牌,博爾頓因而被指「贏戰役,輸戰爭」。公仔箱論壇 j) R$ u; P8 y& O6 d6 W
9 Y9 x: ]2 Z/ i) R l( X; ?
特朗普公佈炒人消息後,盛傳與博爾頓不和多時的蓬佩奧亦對兩人的嫌隙鬆口,「博爾頓與我的確對我們前進的方式有不同看法」,更稱對他離職的結局不感意外。兩人均崇尚保守派政策,但蓬佩奧更擅長應付特朗普,將自己的一套置於總統下,而博爾頓則會堅持己見,即使特朗普已拒絕,如此的分別或許正是博爾頓走、蓬佩奧留的原因。8 ?' _8 [ J- N
5 G) y# ]9 b7 h: ^% m( U
博爾頓離職後,其副手庫珀曼(Charles Kupperman)將署任國家安全顧問,正式人選下周才公開,但據報美國對朝特使比根(Stephen Biegun)、副國務卿蘇利文(John Sullivan)、駐德國大使格雷內爾(Richard Grenell)都是潛力候補,當中比根較似蓬佩奧,深明總統就是總統、應由他下決定之道。
' _; Z3 G! I! p美國《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