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火箭战术---缺姚第二战,VS灰熊观后感

火箭战术---缺姚第二战,VS灰熊观后感   


防守端

1、防挡拆

在少了姚明这个速度慢的球员,火箭防守挡拆的水平更好了。原本,在姚明在时,火箭防挡拆的策略就是,球带到哪个区域,相对应的球员就会show出来压迫持球者,加上跟防的球员,持球者很难办。

而现在,火箭甚至常常出现两人同时show出去的情况,此时,跟防者恰好挡在了“拆”的路线上,导致挡拆失败。

很期待面对爵士时使用这个办法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当然,这个防守策略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做墙的球员不是往内拆,反倒来到三分线外,火箭怎么办?可以看到,本场火箭在防守挡拆时,外围还是露出了空挡,灰熊也获得了一些不错的投篮机会。只是,今天他们的手感太差。

因此,要防止爵士用科弗与德文打挡拆,反骨仔没准在挡拆上贡献会变小。

2、防突破

内线喜欢show出去,直接的坏处就是,防突破会比较困难。本场,火箭被科立坦顿屡次突破,却始终没有拿出合理的防守策略。也许这是因为比分领先太多,所以没必要苛求面面都防到的缘故吧。

可这的确值得我们警惕。

当姚明在的时候,只要外线球员能稍微限制下对手的突破速度,突破就会几无威胁。可现在,内线缺乏高度,对手突入后,压力很小。

后天面对掘金是个大挑战。甜瓜可以打挡拆,AI善于搞突破。火箭防守压力不小。特别是突破这一块,老A需要提前拿出合适的方案。

掘金双枪今天合力拿下68分,两连胜,势头也很好,希望火箭在防守端能够做得更好。

3、弥补高度差

弥补高度缺失的办法,应该是密集防守。灰熊太弱,球的轮转太慢,所以,火箭的防守,基本是随球而转。球在外围,则阵形拉开,球向内传,则一下子全收回来。

这种策略,拿来对付弱队还行,对付强队,恐怕够呛————主要原因是,体力。

就算面对灰熊,火箭也无法坚持这样快速移动的防守策略。在比分领先很多的时候,防守阵形就会有些松动。且基本都是收缩不及时,这也是导致防守突破不利的一个主要原因。

老A是否应该考虑使用更多人轮换呢?缺少的了姚明,他的轮换阵容依然只有9个人,是不是应该给GG和NOVAK更多的上场时间呢?或许这样,可以解决一下体力问题,让防守强度,可以维系时间更长。

进攻端

1、跑攻

上一期中,我就讲过,火箭或许只能用跑攻来弥补进攻中缺乏大个子的问题。今天,他们果然这样做了。在第一节,我明显看到普林斯顿的痕迹——嗯,这时才有连续的普林斯顿跑位出现,过去的比赛中,很少。

在快速第一传中加入普林斯顿?这有些意思。普林斯顿讲究半场进攻,快速一传却是跑攻的第一要点。这两者若能结合在一起,或许真有奇效。

本场就多次出现这样的镜头:在防下来后,快速将球传到前场,而快攻不成,立刻转入半场快速跑位模式(包括8D2在内,反插防守球员身后,似乎成为了习惯),直接造成“开后门”,获得上篮的机会。

这已经有点太阳队的味道,只是,太阳若NASH第一传出来没有形成快攻机会,则立刻降速,将球再次倒回给NASH,重新组织。可火箭的球员却基本不停顿,反正他们也没有一个超级组织者存在。在半场攻防中,8D2也曾利用了错位优势,直接助攻后插上者跑篮得手。

总之,速度,是火箭缺乏姚明这个“大杀器”之后最为重要的武器。千万不要进入麦蒂主攻模式,这个,偶尔为之可以,但要是时间长了,本场大家也看得到,他与RA开始胡投,造成什么样的局面。

好在这是对灰熊......

2、内线搭配

钻石与土鸡不一起上场,这是出于平衡的考虑。让穆大叔与钻石配对,让土鸡与海爷配对,这是目前老A开出来的内线药方。

那么,是否可以考虑采用钻石+土鸡+海爷三人组的方式呢?在面对拥有强力大前的球队时,现在这种配对方式,似乎比较容易被打垮。

其实,就算是面对灰熊,这两组内线在进攻中也非得心应手。

单从数据上来看,钻石8投6中,土鸡5投5中,效率很高。但从现场来看,火箭在内线基本没有找到太多机会。本场比赛,还是依靠RA外线三分狂飙,给定的基调。

如果外线没有好的手感呢?内线是否拥有强攻的能力?从VS灰熊这战看来,似乎没有。

钻石华丽的脚步,在单打的时候,效果不错。但一直以来,若将球简单的交给他,他是没法完成进攻任务的。

至于土鸡,他的激情值得表扬,他的高效也确实让火箭欣慰......可大家要注意到,土鸡若是站定了打,效果恐怕比钻石还糟糕。

所以,当外线投篮效果变差的时候,不妨考虑使用上述三人组,考虑采用钻石与海爷中路双挡,兰德里与麦蒂做双下(or双上,or一上一下)的攻击战术,也就是双C&S——在火箭阵中,海爷做墙的效果恐怕能排进前三。

反正,配料就那么几样,老A需要搞点新花样出来,以应对恐怖的大前群。

要点

速度!速度!!还是速度!!!

只要球的运转一停滞,火箭就完蛋,本场多次被灰熊缩小比分,根源就在于此。不保持全场“速度”,火箭恐难应付强敌。
Little MM & Little MM.
返回列表